《任何搞分裂的企圖都將以粉身碎骨告終》

 

一、《任何搞分裂的企圖都將以粉身碎骨告終》


大綱
本場舞蹈最主要的主軸便是「秩序與分裂」,十七名舞者各自為一個角色,在觀眾前分別展現出「自身的想法」、「守序的步調」、「天生的\被迫的選擇」、「無序的綻放」,以獨舞、群舞的方式,展現出奔放的律動感。

編排

本場舞蹈分為四個階段,第一段:混亂;第二段:秩序;第三段:分裂;第四段:無序

在這其中,前三段所有舞者身穿灰色舞服,僅在最後一段時換成紅色舞服,而且是在台上當著觀眾眼前換的。而主旋律只有兩段,分別是比較激烈的快節奏舞曲與比較輕快的圓舞曲(請原諒我不是很會形容音樂,我真的很不在行)。除了第二段舞蹈是無聲的以外,另外三段舞蹈皆是兩首主旋律分別交替三次,第三第四段分別又額外加了一些龐克、爵士與吶喊聲。


第一段是分別出來,每個舞者獨立、或是組隊進行舞蹈演出,舞者間是沒有互相呼應的,各自隨著舞曲跳舞、擺動身姿;直到第二段開始才讓所有人在台上,先由一位舞者進行口白,接著才是群舞,該群舞井然有序,就如日本的列隊齊步走般;進入第三段時逐漸走向脫序、掙扎,燈光奏暗,開始出現了「地下份子」,隨心律動;直到第四段時所有人換上紅色舞衣,一齊在舞台上各自「共舞」,才真正的綻放出自由的面貌。



視覺

舞者群只有兩套衣服,分別是上場時的灰色舞服與中途更換的紅色舞服;而燈光在一開始都是普通的白色燈光,直到第三段起多變了起來,灰色、卡其綠、鮮紅、藏藍……,並開始隨著舞者變換形狀,讓光與舞蹈互相呼應。


在這裡我覺得有點可惜的是選擇坐在三樓的位置,因此無法捕捉到舞者的表情,因此少了不少力量。此表演雖說是「群舞」,但展現舞者的「個人特色」明顯比較重要,有相當多段是「分開」表演的。從上方觀察確實可觀察到細微的互相呼應,例如:舞者間會頻繁的更換位置、漫步在舞台上,同一位舞者在不同位置時做出了相同的動作,一些舞者在舞台上走動時是照這最開始自己訂下的規律等,但看下來的結果,我發現自己更在意的是投入舞者的「世界」,我很想知道他們的表情、他們的姿態、他們的神韻,這是在視覺上我真正想獲得的東西。



內容

本場舞蹈是透過舞者的律動展現出「個性」。舞台上總共有17名舞者,每一個舞者所呈現的舞步都截然不同,而如何協調17個風格迥異的舞步,便是編舞家楊.馬騰斯的功力所在;除了各自的步伐,演出中也有呈現出「一至性」的列隊舞蹈,這點也表現得很好,不過因為小時候看過日本也有的「列隊齊步」,所以我並沒有特別驚豔。


而演出「橋段安排」也是相當有趣的環節,基本上該表演闡述了一段「沒有故事的故事」,從一個人的混亂開頭,到一群人的混亂;接著「秩序」降臨,人們要求著秩序、排開異己,做出了統一的步伐。在這裡舞步雖然是統一的,但在後期逐漸出現了節奏不同而導致的不規律,頗有「雙臂擺運動」所逐漸產生的「混亂」的既視感;隨著燈光一暗,一陣騷動在暗處醞釀,從此時開始,燈光加進了舞蹈,營造出更為強烈的氣氛,一些原本埋藏在秩序中的舞者,開始在昏暗的燈光中跳起原本屬於自己的步伐,燈光隨著每一組人變化:顏色、形狀、構成,漸漸地所有人都開始跳起自己的舞,直到燈光完全落下;燈光再次顯現,所有人站成一列,旁白提出質疑,無法面對質疑進行分類的人開始倒下,燈光轉紅、旁白逐漸激烈,從提問演變成訓斥、咒罵,非常難聽,漸漸地所有人都倒下來了,沒有人是活著的。過了一段時間,死去的人們穿上紅色的衣服,跳起了最後的一支舞,全場17人站在舞台上,跳著完全不同的舞步,奮力張臂、大幅度的走動,卻又十分和諧,就好像「本就該如此一般」,紅色火焰的花團。


上述內容透過縝密的編舞達成,不多加以獨白或演出作為解釋,僅僅是以舞蹈來演繹,實為驚嘆,「這一場舞蹈表演,就該用舞蹈決勝負」,讓我充分感受到「舞蹈」與「劇」的魅力,也對舞蹈擁有的「力量」多了一份見解。



迴響

表演結束後,所有觀眾拍手歡呼長達兩分鐘,直到舞者群三次謝幕結束。

而坐我旁邊的老先生也在這時醒來。

二、所謂看舞—第一次看舞


我該看的是甚麼?

這是我生平第一次主動看舞蹈表演,主要目的是為了「多一份興趣」,所以看了以前從未看過的舞蹈表演,而且是現代舞表演。


我當然早有成見,在看這場表演之前,我肯定在非常多的其他作品看過「舞蹈」,知道甚麼是韻律、節奏、步伐、張力、姿態等,雖然不是最精準的舞蹈評論家,但一定會帶著「鑑賞的成見」,這是我累積而來,甩也甩不乾淨。


但我仍試著以「也許這很有趣」的態度去觀賞,因此我一直盡量避免去猜想編舞家「在甚麼時候銜接橋段」、「安排段落時想呈現給觀眾的是甚麼」、「舞者彼此是否有連結、呼應」等後設問題,而是想全身投入舞蹈中,試著得到感官體驗。就結論來說,我不算百分百成功,我沒辦法避免掉想像後設問題,但也感到十足的樂趣,這是一場精彩的演出。


我該看的是甚麼?我想要以原始的心態去欣賞表演,但我很難不去想到編排等後設問題,即便我根本不是一個舞蹈研究員。我想沉溺於舞蹈的力量,但卻做不到,而又或許這個想法,亦是我的設限,到頭來,沒有一個真正純淨的觀看方式,只有大量閱讀、充滿前設的人。也許問題應該變成「我能怎麼看?」。



選擇的差異

說到「我能怎麼看?」,還沒看過此表演前,我大該認知這是一場「群舞」,因此選擇比較上方的位置,以上帝視角觀察「箱庭與小人」的形式來觀舞,這個選擇如前述所說,我覺得有點可惜,看不見舞者的表情,感覺少了一點神韻,無法完全融入世界。


我必須說另一件事,本場表演在進行獨白時,是有後方字幕的,而坐在三樓的話字幕會直接被音響擋住正中間一截,這真的是超靠北的體驗,我不知道到底誰要負責,但真的很白爛,這樣看下來,雖然我寧願多花兩百往一樓去坐,但我不覺得這是不需要改的問題,這反映的可是國家文化建設的基礎沒做好,多少人會因此而失望不言而喻。



後續

我應該會繼續看下一場表演,畢竟有遺憾、也有收穫,我想再給舞蹈更多機會與看法。


留言